游客朋友,在此恭候多时了,很高兴今天能陪同您一起游览这山美、水美、景美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花园---颐和园。颐和园引发过很多的议论,比如我们最熟悉的乾隆下江南和这座园林有什么关系,动用数十万人,历时15年修建而成的皇家建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锦绣华园?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走进颐和园。在颐和园诞生之前的几百年间,这里是一片湿地,万寿山那时叫瓮山,山前的小湖叫瓮山泊,后来,瓮山泊改名为西湖,呈半月形。在清乾隆14年11月,成千上万的民工汇聚在这里,他们铲起淤积在湖底的淤泥,再将挖出的泥土运到瓮山东麓。这个工程的负责人是内务府总管大臣三和,他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瓮山脚下的西湖将被彻底清淤、疏浚和扩大。乾隆为什么要疏浚西湖呢?因为从元代开始,西郊玉泉山的泉水是北京城的主要水源,清朝大内宫廷的饮用水以及西苑太液池,紫禁城护城河的水都来自玉泉山。再加上自康熙年间以后,北京西郊陆续修建了几座皇家园林,由于园林用水量大,水源上游被大量截流,京师水源不足,甚至影响到京城通往大运河的漕运用水,所以,在京西整修水利,开辟新的水源,已成当务之急。乾隆发现西山一带有几十股泉水可利用,所以他把西山和玉泉山的泉水汇集到西湖,西湖经过开挖疏浚,整个湖体扩大了两倍,湖底加深,气势也远远超过从前。乾隆15年3月13日,乾隆皇帝将西湖改为昆明湖,瓮山也改名为万寿山。这次水利工程让京师用水和运河漕运有了充足的水源,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大功告成的时候,乾隆的圣旨到了,乾隆并没有宣布工程结束,而是命三和在万寿山南坡园静寺的遗址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为什么要在这修建和水利并无关系的大报恩延寿寺呢?三和和官员们并不知道,乾隆皇帝心目中一个庞大的建筑计划其实才刚刚开始。后来,乾隆在《万寿山昆明湖记》中写到:瓮山西湖工程有三个目的,第一是整修水利,第二是操练水军,第三,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即将到来,所以要利用疏浚西湖的机会,修建寺庙,为母亲祝寿。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乾隆当时把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就是为了庆祝母亲的六十大寿。而为笃信佛教的太后修建大报恩延寿寺,也早就在乾隆的计划之中。但是这孝顺母亲是好事,为什么乾隆修建清漪园受到那么多的争议呢?因为乾隆曾在《圆明园后记》诏告天下:由于修建圆明园,人力物力消耗巨大,比此往后将不再修建皇家园林,以示帝王勤俭爱民之心。但是,仅仅六年之后,大规模的清漪园建设又开始了,这文武百官者、老百姓们自然议论纷纷。后来,在清漪园工程进行了11年之后,乾隆才在《万寿山清漪园记》作了这样的解释——因为水利建设修了昆明湖,恰好临湖又有万寿山,既然具有山水风景,怎么能没有亭台楼阁作为点缀呢?乾隆也知道这个解释实在有些勉强,所以他后面的话听起来更像是自嘲:今天的清漪园难道不是再次修建园林吗?难道不是食言吗?虽然说是因为兴修水利顺便而为,可是谁又会相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