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到的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口中央,距市区码头2.1海里,乘旅游船20分钟左右便可到达。刘公岛北陡南缓,面积3.15平方公里,最高处旗顶山海拔153.5米,东西长4.08公里,刘森林覆盖率达到87%,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它面临水云连天的黄海,背接湛蓝的威海湾,自古以来就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顺,形同京津门户,共扼渤海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在这里生息、繁衍。东汉末年,刘氏皇族一支,为避曹魏的迫害而迁居岛上。刘氏一家忠厚善良,常济救渔民。后人为纪念他们而在岛上修筑了刘公庙。历史上,刘公岛曾被人们称为刘家岛、刘岛山,明末清初才正式定名刘公岛。明代海运业进一步兴盛,倭寇屡犯我国沿海,威海也深受其害。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明政府于1398年设威海卫,屯兵驻守,从此,威海卫港及刘公岛等岛屿便成为海防重地。19世纪,清朝筹建北洋海军,威海卫以其天然优势成为重要基地。1888年北洋海军在刘公岛正式成军,清政府在岛上修建了一套完整的海、陆军事设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在刘公岛遭全军覆没。战败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刘公岛被设为“特坊”,成为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疗养避暑胜地。1938年,日军又一次占领刘公岛,在岛上设立华北要港司令部,驻扎伪海军。1945年,威海解放,刘公岛回到祖国怀抱。1985年,刘公岛由封闭的军事禁区对外开放。1988年1月,国务院将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海防教育、海洋观教育及人们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场所。经过30年的发展,现在的刘公岛是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批海洋生态国家级特别保护区和全国低碳旅游示范景区。